心臟衰竭(或簡稱心衰竭)是全球引發死亡與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之一,對患者的生活品質及長期預後有著深遠的影響。根據台灣的流行病學資料,心臟衰竭的罹病率隨著人口老化而逐年攀升,使得醫療體系面臨重大挑戰。過去20年來,心衰竭的治療已有長足進步,很大部分要歸功於「指引導向藥物治療」(Guideline-Directed Medical Therapy, GDMT)觀念的推廣,意指多種已被研究證實能顯著改善預後的藥物,被治療指引建議合併使用,並被視為一個整體治療方案。這些不同機轉藥物的協同作用可有效減少心臟負荷、改善心臟功能並減少心衰竭再住院率及死亡率。
然而,儘管GDMT的臨床證據日漸強化,臨床上許多患者仍未能及時且適當地啟動GDMT。這可能是由於醫師或病人對藥物副作用的擔憂、患者的依從性問題,以及保險給付或健保規範的限制。本文將著重介紹GDMT對於改善低射出分率心衰竭(Heart Failure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, HFrEF)預後的醫學實證,並分析在現實中處方GDMT所面臨的挑戰與限制。